北京的古桥 | 运河之畔,再“见”永通桥
北京的古桥
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形式多样,别具风采。可以说,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。“北京的古桥”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,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,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
北京旧时有拱卫京城的四大古桥:
京东南马驹桥、京东八里桥、
京西卢沟桥、京北朝宗桥
这些古桥地处交通要道,历史悠久
我,就是其中对北京意义重大的
京津要塞——八里桥
如今的我,已经有着573岁的高龄
即将光荣“退役”修缮,不再通车
正好我想歇一歇,讲讲属于我的回忆……
01
长桥映月
望月怀古情悠悠
我的本名为永通桥,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,横跨通惠河上。
因历史上距旧通州县城以西八里处,故也称八里桥。
桥头原有石碑《永通桥碑记》,碑文:
通州在京城之东,潞河之上,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师者,必萃于此,实国家之要冲也。
”图片来源:编辑自绘
通惠河是北京城连接通州的一条南北货运的重要人工河闸通道,开凿于元代。
历经元、明、清三代,京城的粮食以及众多的生活物资都从此河运抵城内。
进奉朝廷,供给京城数百年,在北京历史上享有良好的声誉。
我是通惠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桥,史称“陆运京储之通道”。
我的前身是座木桥,因通惠河河床坡度较大、河水湍急,常将我一不留神冲毁,影响往来交通。
明代内官监太监李德奏于明英宗,建议于此地建石桥,英宗准奏。
于是,明正统十一年(1466年)开建,二年后我就建成了这模样,英宗赐名“永通桥”。
图片来源:北晚新视觉
焕然一新的我,不仅解决了陆路交通,还保留了水路航运。
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——通州八景之一的“长桥映月”。
远望如长虹卧波,月轮堕水,美不胜收。
史书赞美我的诗句很多,清代诗人李焕文亦曾作《长桥映月》诗:
湖溯昆明引玉泉,虹桥八里卧晴川。
石栏拥似天衢入,画舫摇从月窟穿。
万斛舟停芦荡雪,百商车碾桂轮烟。
渔灯蟹火鸣征铎,惊起蛟龙夜不眠。
”02
运河之畔
众帆高桅云朵朵
你可以想象,明清之际,这里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码头。
桥上车辘辘、马萧萧,熙熙攘攘;
桥下船挤挤,人喧喧,繁闹无比。
两岸绿柳白杨,芳草萋萋,风景如画,
白日凭栏东望可观巍巍长城,夜晚扶栏俯瞰,能赏浆碎玉盘。
每逢月圆之夜,三孔桥洞中各映着一轮明月,皎洁的天空中月如银盘,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动,水月交辉,衬托着洁白如玉的长桥,使人疑在画中。
图片来源:北晚新视觉
作为一座三孔石拱桥,我的建筑造型特殊。
中孔特高,高达8.5米,宽6.7米,两次孔净跨4.5米,仅高4.31米。
主次孔相差悬殊,这种构造是专为满足漕运的需要设计的。
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,如建造普通形式的拱桥,粮货船想要通过我,必须放倒桅杆,势必阻碍漕船的顺利航行。
为此,古代工匠把我的中孔建造的相当高耸,漕货船至此可直出直入,这样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,给货船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,我也由此获得了“八里桥不落桅”的美誉。
再说说我的桥面,桥面以花岗石铺就,每块石头之间以嵌铁相连,使桥面浑然一体,十分坚固。
桥面两侧有32对花冈岩石栏板,栏板的望柱上雕有石狮。
石狮共66只,造型各异,形态生动,即便是与大哥卢沟桥的石狮相比亦不逊色。
桥上的66尊石狮大多半数已损毁,但依然保留着历史的沧桑感
(图片来源:北京晚报)
03
京门要塞
固守长桥卫京师
也许,许多人知道我,是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“八里桥之战”。
我作为京东入城咽喉,地处交通要冲,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历史上这里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。
战争
时间
清咸丰十年(1860年)
第一次:
,中国官军与英法侵略军交战。
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
第二次:
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此展开了激烈战斗,时称八里桥战役。
八里桥之战(图片来源:网络)
在这场反侵略战斗中,中国军民在此浴血奋战,抗击外国侵略军入侵北京,固守长桥,捍卫京师,英雄壮举可歌可泣,浩气长存。
因此,我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、科学和艺术价值,而且还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纪念建筑。
04
新桥萌生
老桥谢幕复古韵
然而,战争是残酷的。
枪林弹雨中,我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,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。
伤痕累累的我后来虽被清政府修复,但仍留下了一些炮弹造成的创伤,至今桥面上仍残留着洋枪洋炮的弹迹。
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修京通柏油路时,桥两端路面垫土,降低了我的坡度。
再后来,我的身体多处塌方,变形严重,年久失修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,通惠河洪水泛滥,将南北两孔东端冲塌,此时的我已经变成了一座危桥。
其后,为了保护我的历史风貌,减少洪水对我的冲击,
在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,各建三孔水泥桥一座,
用来泄洪分流,桥间以水泥构成分水泊岸。
就这样,我又重新肩负起了通勤任务,桥上每天人来车往,川流不息。
2013年,八里桥(永通桥)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次年录入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文物名录。
(图片来源:北京晚报)
然而,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,难免留下岁月的痕迹。
如今,我老了,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如此大的荷载。
为了进一步保护并重现“八里桥不落桅”的风范,见证了573年历史沧桑的我,即将“退休”,“接班人”新八里桥建成通车后,我便可以养老修缮,不再行驶机动车,成为一处文物景观供人们参观游览。
八里桥新桥的建设工程已经启动,工人师傅正在河道里施工,挖掘机已经进入河道挖掘,新的导流围堰已经建成。
(图片来源:法制晚报/摄影:黑克 )
今后,我将与新兄弟齐跨通惠河上,形成“双桥”辉映的奇美景观,继续彰显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光辉..……
入夜,俯瞰通州西部,新建的商业中心灯火通明,八里桥逐渐隐没在夜色中。
(图片来源:北京晚报)
参考资料
[1]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. 桥塔[M].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,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,2014.
[2] 梁欣立. 北京古桥[M].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2007.
推荐阅读
北京印迹上线!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!“图观北京”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
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......
北京的古桥 | 卢沟桥:屹立八百年,古桥亦风景
北京的古桥 | 万宁桥:矗立于中轴线上的石拱桥
北京的古桥 | 北京古桥发展史
您与京城,一“码”之隔!
”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“北京印迹”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。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、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